> 组织机构 > 职能部门
2025
30
April
食用油掺假鉴别新方法来了
来源: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创新团队在食用油掺假鉴别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食品控制》(Food Control)上。针对当前利用DNA检测方法进行食用油掺假鉴别成功率低的问题,该团队系统研究了不同长度DNA扩增片段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成功率的影响,为开发食用油掺假精准鉴别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食用油是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但高价值油品(如橄榄油)常被掺入低价油以谋取利益。利用PCR技术检测食用油中物种特异性DNA是目前食用油掺假鉴别最主要的技术,但因食用油在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和高温精炼等会造成DNA含量显著降低,且DNA发生严重降解,导致PCR检测成功率很低。

该团队以食用油中DNA降解程度对PCR的影响为研究切入点,在前期优化的DNA提取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种类食用油,设计了系列不同长度的PCR扩增片段,评估它们对大豆油、花生油和菜籽油PCR检测成功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传统的PCR扩增长度(一般在80-200bp之间)相比,短的扩增子(50-80 bp)能显著提高PCR成功率,在利用PCR技术检测DNA进行鉴别食用油来源时,可显著降低食用油掺假检测的假阴性率,提高检测精准性;利用该方法,在花生油中成功检测到了10%的大豆油掺假。该研究成果为开发基于DNA的食用油精准掺假鉴别PCR检测方法提供了新思路和参考依据,为市场食用油掺假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image.png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ont.2025.11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