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5-6日,农业部科教司组织专家对质标所承担的四个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进行了会议验收。四个项目分别是叶志华研究员主持的“农产品真实性识别与质量安全追溯技术研究与示范”、苏晓鸥研究员主持的“反刍动物β-激动剂残留规律与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王静教授主持的“农产品安全快速监测技术和产品研发及其示范应用”和杨曙明研究员主持的“动物养殖中新型未知添加物筛查与确认技术研究与示范”。
各项目首席及协作单位就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工作亮点、取得成果及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了汇报,项目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报告,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与讨论,一致认为四个项目组织管理科学规范,全面完成了项目任务书中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和研究任务,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符合《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等规定,一致同意通过业务验收和财务验收。
项目验收会得到农业部行业司局的高度重视,畜牧业司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相关领导出席,对项目执行和成果产出予以充分肯定,指出4个项目科学研究扎实,成果产出水平高、支撑服务能力强,解决了系列重点和关键问题,为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撑,农业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纳入《“十二五”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规划》,并于2012年首批启动了4个项目,均由质标所主持,总经费6059万元。经过五年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四个项目共发表文章226篇,其中SCI论文109篇;申请发明专利75项,获授权专利36项,相关技术转化成国家和行业标准40项,部分成果获得国家奖1项及省部级奖励6项,建立示范应用点236个,举办培训班212次,培训人员11100多人次。其中:
“农产品真实性识别与质量安全追溯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围绕猪牛肉、蜂产品、茶叶等三类农产品,建立了基于同位素、矿质元素、红外光谱、DNA指纹图谱等真实性识别及追溯技术、数据库及溯源系统,在北京、杭州、武汉、昆明等地20家肉、蜂、茶相关质检机构与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示范应用,为我国优质农产品产地、品种及品质真实性识别与追溯提供了技术手段。
“反刍动物β-激动剂残留规律与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初步探明了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3种β-激动剂在肉牛、绵羊和山羊体内代谢残留规律,开发了分子印迹高效样品前处理、速测装备及配套试剂、高精度确证分析方法,构建了移动检测实验室,在辽宁、河南、山东等6个省进行了示范推广,应用于全国饲料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等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显著提升了饲料和养殖环节β-激动剂防控技术能力。
“农产品安全快速监测技术和产品研发及其示范应用”研发了系列农药、兽药、生物毒素、违禁添加物快速检测技术、产品及设备,在我国湖北、山东、江西、辽宁、吉林等地试验站、生产企业、质检机构等41个示范点进行示范推广应用。
“动物养殖中新型未知添加物筛查与确认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我国动物养殖中违禁添加物这一行业顽症,研制了多套非目标、高通量筛查与确认技术,构建了动物养殖环节中未知添加物筛查与确认技术体系,在全国饲料和畜产品预警监测、饲料养殖企业自控中得到应用,发现的新型未知添加物检出率大幅下降;在布控示范区未发生新型未知添加物引起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监测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