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机构 > 职能部门
2018
28
Aug
首届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
来源:

  2018年8月23日,首届“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厦门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主办,福建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厦门海荭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本次会议旨在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识别、评估、预警防控技术及管理水平。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相关风险评估和检验检测单位的450余名代表踊跃参会,共同探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领域的科学前沿与技术热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李杰人出席会议并致辞。李杰人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而风险评估正是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科学的重要新兴学科,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更是该学科的核心领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然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与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督和科学管理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风险评估技术和风险管理预警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跟进。

  会上,质标所党委书记汪飞杰指出,风险评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法定职责,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监管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技术支撑。质标所自2011以来,配合部监管局推进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建设,共计完成了105家风险评估实验室和148家风险评估实验站的筛选和技术审核;圆满完成了历年风险评估专项的组织协调、技术审核把关和评估结果总结报送,以及持久性环境污染物和禽蛋农药残留两大应急评估专项的设计及组织实施等。

  在大会报告上,中国农业大学沈建忠院士以“农产品中危害因子检测现状及挑战”为题,阐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背景,危害因子检测的现状、挑战与趋势,并强调农兽药残留仍然是食用农产品危害因子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介绍了快速检测和定量确证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最后指出,检的快、检的多、检得准是未来追求的目标。

  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主席乔雄梧研究员以“我国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及面临的风险评估问题探讨”为题,分析了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的法律基础、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他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符合现代风险分析原则的农药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最后提出了完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体系的若干建议。

  国家农业检测生物毒素基准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油料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主任李培武研究员以“农产品黄曲霉毒素污染检测与预警控制”为题,介绍了黄曲霉毒素污染危害,以及研究团队在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技术、风险评估及预警、脱毒减毒等全生产链污染识别和防控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研究进展及成果,提出了黄曲霉毒素全程控制的思路。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邵兵研究员以“食品中内分泌干扰物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为题,介绍了内分泌干扰物研究的背景、不同激素的检测技术进展。他指出,在壬基酚、双酚A等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假阳性的问题,并综述了现目前牛乳、肉鸡、水产品、饮料和罐头中激素的含量水平以及组成。

  南方医科大学杨杏芬教授以“毒理学替代法与毒性测试策略的发展与挑战”为题,从风险分析的框架、风险评估的四个关键步骤出发,介绍了传统毒理学测试在3R原则、大量污染物测试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与挑战,最后指出毒性测试替代方法检测策略将是未来毒性测试的重要方向。

  江南大学副校长顾正彪教授以“农产品的品质与评价”为题,阐述了农产品品质评价主要包括营养特性、加工特性、商品特性和食用特性等四个方面,并以肉制品、果蔬、稻米、玉米等产品为例,介绍了营养品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最后指出不同用途的专用玉米品种,如高油、高蛋白、高淀粉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会议期间,共有47名专家代表带来了风险快速筛查识别技术、风险消长变化及机理机制、风险评估方法模型及应用、农产品质量分析评价等方面的分会报告,分享交流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大会报告之后,会议公布了10个优秀口头报告奖和5个优秀墙报奖,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胜利闭幕。

  据悉,本次会议是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打造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对相关专家、学者探讨今后如何进一步凝练风险评估学科重点、强化风险评估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不断提升风险评估技术能力水平,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监管和生产消费指导提供强劲有力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