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9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业标准物质创新团队日前在国际期刊《分析化学发展趋势》发表的最新成果,为核酸标准物质发展绘制了技术路线图,更创新性地提出“动态标准”理论框架,为精准医学、新发传染病防控、食品安全、生物安全治理等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
作为核酸检测领域的“金标准”,核酸标准物质在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和溯源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研究团队创新性地从分类体系、定值方法、应用场景三个维度构建了核酸标准物质的技术框架。依据核酸分子的物理形态与功能特征,将核酸标准物质划分为基体、基因组DNA、克隆寡核苷酸等类别,满足不同场景应用量值准确性需求。
据论文通讯作者、团队首席科学家李亮介绍,在定值技术方面,研究团队深度解析了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下一代测序、第三代单分子测序等前沿技术的应用特性。通过对比验证,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展现出优于传统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绝对定量能力,其测量不确定度可控制在5%以内,特别适用于病毒载量等痕量核酸的精准测定。此外,团队首次提出将单分子测序技术与生物信息学算法相结合的新型定值策略,为攻克复杂样本基质干扰提供了创新思路。
研究显示,核酸标准物质已在多个领域形成技术突破。在人类医学领域,成功建立新冠病毒、禽流感病毒等23种病原体的诊断标准体系,实现检测灵敏度提升2个数量级。值得关注的是,团队特别绘制了“核酸标准物质分类与应用”技术图谱,系统呈现不同类别标准物质在临床诊断、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场景的应用方向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