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17日,第七届饲料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应用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该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国家饲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主办。
据悉,该大会聚焦饲料质量安全风险防范、饲料产品质量控制、新型检测技术研发、数智化赋能饲料质量安全等主题进行报告,旨在助力构建饲料质量安全新生态。
面对新时代要求,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针对饲料质量安全重点强化了四方面工作:提高风险预警能力,依托国家饲料质检中心等单位全方位开展风险预警和隐患排查;强化检验检测支撑能力,与检验检测单位、第三方检测机构、生产企业、政府部门等单位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饲料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增强科技创新水平和执法能力,发布一系列公告、颁布一批标准,维护饲料行业健康发展;提升为行业的管理服务水平,建立新产品咨询服务机制、动态调整原料和添加剂目录、强化发酵饲料管理等工作。
“当前我国饲料行业呈现总量微降、结构优化、正效益提升等特点。并且以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转型的态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健前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表示,保障饲料质量安全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发展安全优质的饲料业是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会长王宗礼表示,我国饲料产业目前有较好的发展机遇,首先是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向好,为饲料工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我国是全球最大肉蛋奶消费市场,对饲料的需求量长期稳定。同时,养殖业依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将出现一大批中小养殖场户,为饲料行业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他认为,饲料生产者应加快更新工艺装备,避免因生产工艺参差不齐造成的营养损失和高耗能。监管体系要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警”转型,破解监管滞后性问题。
“我国大豆、鱼粉等蛋白原料短缺,进口依存度高,苜蓿等优质牧草也存在缺口,需要找到减少进口依赖的有效措施。”全国畜牧总站站长魏宏阳认为,做好饲料资源风险防控,要持续抓好开源替代,开展地源性特色蛋白饲料资源调查。抓好提效减量,用数智赋能精准配方和精细饲养。持续做好增草节粮,因地制宜推广增畜、节粮、改地多赢的饲草生产模式。
各饲料管理部门、饲料质检体系、高校及科研院所、第三方检测机构相关人员及饲料生产行业从业者等参加了此次大会。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