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机构 > 职能部门
2016
25
Jan
李祥洲等:2015-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及预测
来源:《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编辑部

  一、舆情监测方法及结果统计

  (一)舆情信息监测分析方法2015年度舆情监测工作在继承前几年监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过往监测经验的总结提炼,优化检索关键词和重点浏览的信息源,对智能平台进行了进一步升级,提升了舆情监测效率和效果。借助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信息平台实时监测,结合搜索引擎人工搜索及网页浏览监控,监测了国内外2 000多家主要平面媒体,其中境内媒体覆盖率达95%以上;监测网址10万余个,覆盖国内外主要的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新闻网站、博客、BBS等;加强了对电视、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中相关舆情信息的监测。与此同时,项目组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示范点,在协助跟踪国内相关舆情信息的同时,重点监测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客观地反应了全球范围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动态变化。

  (二)监测结果统计 201511日至1231日,共监测到各类相关舆情信息232万余条,较2014年同期增加了11.09%。经过研判、筛选、加工,编发并获取值得关注的境内外舆情信息(样本)1 058条,相较2014年基本持平。如扣除同一问题事件的跟踪舆情,实际监测获得舆情信息977条。其中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相关舆情信息275条,相较2014年下降了24.03%。在监测到的舆情信息中,境内舆情信息883条;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舆情信息22条;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舆情信息153条,较2014年增长了4.79%,涉及1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

  C=/Users/ly/Desktop/李祥洲等:2015-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及预测/1_副本.jpg

  C=/Users/ly/Desktop/李祥洲等:2015-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及预测/2_副本.jpg

  采取与20132014年类似的统计口径,对2015年收集到的1 058条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归并,结果见表12015年监测获得的正面舆情(包括政策法规措施类、科技进步类、建言建议和人物访谈等)占比达到54.73%,连续3年超过半数,较2014年上升了2.87个百分点。负面舆情(包括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类)舆情占比27.13%,较2014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中性及科普性舆情信息(包括消费指导类、科学缺陷类、科普辟谣、社会调查等)192条,占比18.14%,较2014年增加了约7个百分点。2015年网络环境中因标准不科学引发的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报道和案例明显减少,有关标准制修订的舆情数量也相应下降。

  2015年,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类舆情信息在数量上下降明显。其中,违禁农兽渔药及农兽渔药残留类舆情信息最多,占27.18%,较2014年增加了约10个百分点;制假售假及违法违规加工类舆情下降了62.99%,排在第2位;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类自身毒素及代谢产物类舆情信息数量变化最为明显,排名分别从2014年的第6位和第9位上升至第3位和第6位,舆情数量占比分别上升了约57个百分点。其余类别的信息中,恶意攻讦类舆情信息有所增长,占比7.47%,较2014年上升了3.67个百分点,舆情数量同比增加了近1倍,这可能与微信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微信、微博朋友圈传谣、旧闻新炒的数量增多有关联;2015年,有更多的媒体在关注并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社会调查类舆情信息有51条,较前一年同期增加了约1.8 倍,而建言建议类舆情信息同比增长了44.12%。

  二、2015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典型特征

  (一)时间与区域特征2015年各月份监测获得的有效舆情数量和相应的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类舆情信息数量变化情况见图1。从总体上看,2015年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相关舆情在数量波动上与有效舆情大体一致,前者的波动相对后者要更加轻微一些。12月仍然是舆情比较少的时段,2月中下旬之后逐步上扬,到4月达到春季问题舆情的一个高点,之后有一段时间的轻微下探。5月底,夏季舆情暴发,6月初问题事件舆情大幅上扬,7月创出年内高点。7月下旬以后,舆情开始整体回落,并在8月初恢复到年初的水平。910月问题事件舆情呈现小幅反弹,但11月就快速回落,并在12月创出年内低点。从图1可以看出,2015年的舆情整体数量变化,全年峰值出现在7月,当月的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相关舆情数量也最多,其余月份波动不大,整体走势趋于平稳。

  C=/Users/ly/Desktop/李祥洲等:2015-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及预测/3_副本.jpg

  在舆情被关注的区域特征方面,将国内所有舆情信息样本按始发省(市、区)归并后发现,除了涉及全国性和跨省份的区域性舆情之外,共涉及除了西藏、澳门外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2015年境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总数及问题事件舆情信息分布情况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被关注的重点地区,山东、广东和北京继续排在前3名,这也是近年来山东和广东两地作为农产品主产区连续4年进入前3名,二者合计监测到被关注的问题事件舆情信息54条,占同类比例的26.87%。进入前10位的其他省份有黑龙江、福建、浙江、河北、海南、湖北和湖南,其中黑龙江和福建是第一次进入相关舆情被关注的前10位地区。综合来看,媒体和网民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点地区依然主要分布在农业主产区省份和消费大省(市)。

  C=/Users/ly/Desktop/李祥洲等:2015-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及预测/4_副本.jpg

  2015年,监测获得中国台湾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18条,其中问题事件14条;中国香港4条,其中问题事件1条。监测编报国外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舆情信息153条,其中质量安全问题事件59条,涉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见表3。从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多发地区角度分析,美国曝出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最多,相关舆情信息数量达到21条,同类占比达38.89%;其次是欧洲和东南亚等与我国农产品贸易频繁的国家和地区。

  C=/Users/ly/Desktop/李祥洲等:2015-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及预测/5_副本.jpg

  (二)首发媒体特征 2015年度监测到的相关舆情来自国内外的295种媒体信息源,其中境内信息源243种,占比82.37%;境外信息源52种,占比17.63%。与2014年相比,2015年舆情信息的首发来源更加集中,涉及媒体数量下降了9.51%,但境外信息来源的比例却同比增加了近8个百分点。

  如果从媒体首发舆情信息的态度层面进行分析(见表4),首发信息为正面或中性类舆情信息的媒体,主要包括新华网、农业部网、农民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新京报、中国经济网、人民网和中央电视台等;首发信息为负面类舆情信息的媒体,主要有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央电视台、新京报和广州日报等媒体。比较表4中的数据可以发现,首发正面或中性信息和首发负面信息的主要媒体中有相当一部分重合,例如新华网在2015年既是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正面或科普信息最多的媒体,同时也是首发曝光相关问题事件信息最多的渠道。进一步分析发现,首发正面或中性信息的媒体主要为国家级跨区域主流媒体,而首发负面信息的主要媒体中则有近半数是地方性媒体,例如新京报、广州日报、齐鲁晚报等,这些媒体所在地区也是问题事件舆情被关注的重点地区。

  C=/Users/ly/Desktop/李祥洲等:2015-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及预测/6_副本.jpg

  从媒体的类型分布来看(见表5),网络媒体依然是获取舆情信息的最主要来源,且其相较于传统媒体来源的优势正进一步扩大,同比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其中,仅网站来源即占到53.69%的样本量;而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来源在2015年的贡献力提升显著,较2014年有明显的增幅,微信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中的舆情传播功能正在走强。传统媒体来源中,报纸依然是舆情监测的最重要阵地,获取信息数量占比39.41%;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广播电视渠道占比仅3.21%。

  C=/Users/ly/Desktop/李祥洲等:2015-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及预测/7_副本.jpg

  (三)问题事件诱因特征2015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分析结果见表6。从表6可以看出,2015年,违禁农业投入品问题是引发网络舆情的首要原因,较2014年增长了22.22%;制假售假及违法违规加工问题排在第二位,占比16.36%,较2014年减少了约15个百分点;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自身毒素及代谢产物两类诱因在2015年的抬头趋势明显,排名分别从2014年第6位和第9位上升至第3位和第6位;非法添加和产地环境污染问题在2015年则有所好转,排名分别下降了1位,舆情数量分别减少了35.85%和40.48%,特别是在农业部门牵头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行动之后,由环境污染引发的舆情有明显减少;其他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的成因还有动植物疫病,产品、原料、包装、设备污染和产品标识混乱等,情况与往年基本相同。

  C=/Users/ly/Desktop/李祥洲等:2015-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及预测/8_副本.jpg

  (四)行业与环节特征参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统计的口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涉及的行业进行了适当的统计归并,201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行业分布分析结果见表7。监测发现,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多发的行业,占比近7成,这一数字与2014年的情况基本持平。其中,畜牧行业相关舆情数量较前一年下降了35.71%,降幅显著;种植业相关舆情数量的比例上升了约2个百分点。2015年,因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网络舆情数量较前一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同比上升近7个百分点。从各行业分别来看,种植业中主要存在违禁农兽药及农兽药残留等投入品问题(44.95%);畜牧业中主要存在动植物疫病(22.22%)、违法违规加工(17.28%)和违禁兽药及抗生素(16.05%)等问题;渔业中主要存在违禁渔药残留(32.50%)和非法添加(30.00%)等问题,其中孔雀石绿问题在2015年多地多次被检出、曝光。

  C=/Users/ly/Desktop/李祥洲等:2015-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及预测/9_副本.jpg

  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经过的不同环节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统计分析结果见表8。从表8可以看出,生产环节和初加工环节仍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容易发生问题事件舆情的环节,分别占比50.91%和24.72%,这一趋势与20132014年基本一致。需要指出的是,生产环节所涉舆情数量占比已超过50%,较前一年增加了近5个百分点;涉及贮运保鲜环节的舆情数量在2015年上升了1位,排到第三位,舆情数量增加了1.5倍。

  C=/Users/ly/Desktop/李祥洲等:2015-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及预测/10_副本.jpg

  三、2015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态势

  (一)网络舆情走势总体向好,网民情绪逐步理性客观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坚持产管并重,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综合治理农药兽药残留问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农业部启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双行动;发布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明确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重大举措;公布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试点单位名单,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监管模式;农业部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合作不断加强,各级监管监测机构不断完善,各省(区、市)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诸多环节和领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及落实措施,有效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2015年全网环境中负面舆情数量显著下降,尤其是有关政府失职、不作为及乱作为方面的舆情,环境污染引发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担忧,以及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和标准不科学引起的争议类舆情明显下降,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事件,也没有出现因网络舆情扩散引发的社会群体性事件。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处置回应的舆情数量显著提升,回应和处置也更加及时,相当一部分网民在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回帖评论时,能够很好地保持情绪理智、观点客观。

  (二)农产品安全生产消费科普力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社会认知度有所提高 201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科普宣传、辟谣类舆情信息明显增多。谣言伤农问题在2015年引发了全社会的深刻反思,不少农业专家和媒体从业者均呼吁理性、科学地报道涉农新闻,坚决防止任何有意或无意的谣言对农民、农业造成伤害。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泛滥的问题,有关各方进一步加大了辟谣和科普宣传力度,农业部专门组织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科普解读;新华网联合食品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及行业工作者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形成了强有力的网络谣言对冲机制,在科学普及、打击谣言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依法治国的大框架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监管法律体系日趋严格且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众的消费信心,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生产企业的法制意识不断提高,虚假信息传播有所收敛。

  (三)违禁农业投入品问题成为引发质量安全事件的首要因素,病原性微生物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凸显2015年,媒体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客观存在问题的点有所增加,涉及农产品的种类也有所增加。其中,违规使用禁限用农兽渔药的案件曝光增多,以违禁农兽渔药残留为代表的投入品问题成为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问题事件的首要因素,这一因素引发的相关舆情数量在逐年攀升。制假售假和农产品违法违规加工,以及非法添加问题曝光势头有所减弱,但总体基数仍偏高。其次,由细菌、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性微生物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国内外公众的关注,致病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诱因抬头趋势明显,排名从2014年第6位上升至第3位,相关舆情数量较前几年有大幅增加。此外,收贮运环节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曝光量也在增加,各种防腐、保鲜、染色、添加剂引起了公众不安和担忧。

  (四)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好转,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畜牧业相关舆情的数量较前一年下降了35.71%,趋势向好。但与此同时,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网络舆情数量却大幅增加,其中以检出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违禁药物问题最为普遍,孔雀石绿屡禁不止的问题引发了公众和媒体的广泛讨论。2015年,农产品生产环节的问题引发的相关舆情数量已占到全部舆情数量半数。由此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及其引发的网络舆情仍是产出来的,农业生产源头治理任重道远。

  (五)首发信息源集中度提高,新媒体作用明显加速2015年监测获取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媒体来源相较2014年集中度明显提高,热点信息源的高频特征更加明显,前10种信息源贡献的舆情信息数量已达到总数的60%左右。2015年,网络信息源对相关舆情的贡献作用进一步扩大。其中,来自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的舆情信息数量增幅明显,且有相当一部分由其他社会媒体曝光的问题事件的前期发酵过程就发生在微博和微信中,微信朋友圈已成为食品健康谣言的重灾区。关注并监测微信朋友圈中相关舆情的发展动态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舆情工作的重点。

  四、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近年来舆情监测分析情况,结合201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特征,2016年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网络舆情应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关注并加强防范。

  (一)禁限用农药的违规使用续将成为媒体及公众关注的焦点,农产品病原性微生物及抗生素滥用问题舆情或震荡走高 数据显示,违禁农兽渔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重点,且由其引发的相关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颁布施行后,禁限用农兽渔药的违规使用,以及执法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将成为媒体及公众关注的重点,相关舆情在2016年将出现高发的态势。此外,2015年,国内外媒体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及抗生素滥用问题关注度不断增加,也引起公众持续的关注。可以预测,未来一个时期致病微生物及抗生素问题舆情续将走高。因而,2016年除了要继续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制假售假,加强包装标识规范管理,推进产地环境污染治理,严格执法监管之外,病原性微生物、抗生素及致病毒素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经济利益驱动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管控应不断强化。

  (二)公众对农产品营养功能关注度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解读将不断加强 随着公众质量安全意识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和产地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关注度将持续提高。而由于公众甚至媒体对农产品生物学特性、营养功能、生长环境特点等方面知识缺乏引发的社会谣言、传言和误解将可能增多。近年来,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传闻、传言及谣言呈时间和空间周期发作的态势,同一谣言可能在不同地区出现,同一季节可能出现既往相同的传言,同一产品有可能旧病复发。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对网络谣言的治理作了很多努力,但从媒体及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的角度看,谣言生成和传播的原初动力短时间内无法消除,媒体及网民求关注的心态一时难以扭转,一些生产企业不正当竞争违法成本低,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认知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传言、谣言仍将不可避免,依法打击应常抓不懈,舆论对冲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2015年科普解读在降解问题事件舆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6年针对农产品季节性及相关舆情反复发作的特点,科普解读将持续加强。

  (三)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将成为舆情热点,农产品质量安全将在资本市场被进一步炒作互联网+”大潮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入全新阶段。大数据、云服务等新概念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质量安全认证、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碰撞、融合势必引发新的舆情关注热点。伴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生鲜电商在2015年完成了初步布局。可以预见,随着电商企业在生鲜食用农产品领域的逐步精耕细作,生鲜农产品在收贮运环节违法添加和不规范的包装标识问题将成为新的舆情关注点。此外,境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仍将在我国社会公众中产生连带关注效应,进而引发舆情的连锁反应。特别是在我国贸易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农产品贸易及国内社会资本运作过程中,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将成为新的炒作热点,相关舆情甚至可能成为市场竞争的手段。

  (四)媒体融合趋势正在提速,两微一端进一步主导社会舆论议程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业态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公众。可以预见,2016年舆情监测的最主要信息来源依然会是网络媒体,且来自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信息数量还会逐级升高。在当前媒体融合大趋势的影响下,各种信息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舆情信息渠道的边界将趋于模糊。随着网民数量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们阅读习惯的逐渐改变,社会舆论的议程设置更多地来自于互联网,以微博、微信和新闻手机客户端为代表的两微一端对社会舆论议程设置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将会有所下降。

  本文引用格式:李祥洲,钱永忠,邓玉,等. 20152016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分析及预测[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1):814.

  参考文献(略)

  (文章来源:《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年第18-14页。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李祥洲研究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