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机构 > 职能部门
2013
30
Sep
国外食品系统理论发展及其借鉴(下)
来源:商业研究2010年第5期

    政策研究是食品系统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课题。政府的现有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对食品系统整体进行监管的需要,从食品系统的思想出发,必须打破原有的条块式管理模式,建立能够把农业生产、食品产业、流通和消费作为一个体系,进行系统化监督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生源寺(2001)围绕着食品系统政策,从产业政策、竞争政策和社会规制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三) 技术创新对食品系统的影响研究

过去的十几年包括信息、冷藏、包装等在内的技术创新给食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食品系统的结构,而且也改变了消费者的饮食生活。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使消费需求信息的收集变得更加容易,流通系统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向信息集中的下游转移,加工制造业主导的流通系统转变为零售业主导的流通系统。大形進(1997)小林登史夫、石谷孝佑、佐藤和宪等(2001)从食品加工与流通的技术创新层面阐述了微生物、添加剂、分离与浓缩、杀菌、新材料、冷冻冷藏、包装、低温保鲜、信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对食品系统“中下游”产业的影响及其主体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如脱氧剂的开发延长了食品的保质期;Retort Pouch包装(耐高温蒸煮袋)的出现使加工食品不再仅限于罐装和瓶装,更加轻便并且能直接快速加热,使消费者的饮食生活更加便利;而超市的大型冷藏柜以及可控温的冷藏运输车使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实现了全程冷链,减少了中间损耗,也促使了冷冻食品的普及。

(四) 食品系统的全球化问题

活跃的粮食贸易、开发进口、海外委托生产的发展使食品系统并不仅限于一国之内,加之近几年各国和地区之间缔结的FTA(自由贸易协定)和EPA(经济合作协定)的增加,使各国的食品系统之间相互融合,形成了全球性和地区性两种趋势。这种现象对一个国家的食品系统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以日本为例,在过去的二十几年由于日元升值、国内农产品的高成本结构、零售业的价格压力以及新型需求的出现使本国的食品系统对国外的依赖程度迅速加深。下渡(1997,2005),高桥(2000),金山(2003),铃木(2005)等运用食品系统理论,通过实证和案例分析论述了农产品、食品的海外依赖对本国食品系统的影响。这些文章分析了近些年海外原料进口迅速增加的原因,认为食品加工业、零售业、餐饮业等中下游产业的竞争和成本压力,使企业为寻找低价格原料而走出去,其中贸易商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企业行为的变化对国内“上游”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起到了限制作用,也给一些地方经济带来了直接的影响。但是进口产品的增加是结构性的,在一些品种、需求规格和价格等方面甚至是结构性互补的,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这种依赖还在不断加深,从开发进口、委托生产到海外投资生产;从国外生产国内销售,到国外生产国外销售,各国的食品系统之间正在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多样化的进口农产品和食品也丰富了消费者的饮食生活,给消费者带来了实际利益。因此,不应简单地限制海外进口,应该理性地分析这种影响,建议政府考虑有策略的调整和扶持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寻求合作与互补。木南章等(2001)运用空间经济学和竞争理论,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视角,研究了食品产业的国际化和东亚食品系统形成的原因,展望了全球食品系统的发展方向。

四、食品系统研究的特点与贡献

食品系统理论是一个新兴的食品经济研究领域,虽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史还比较短,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研究内容还主要集中于对概念框架的探讨、基本内涵的研究和对食品系统基本状况的研究积累。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日本,还未形成广泛的国际化研究基础,但是该理论与既有理论相比在以下几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

(一)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研究框架

随着经济的发展,围绕着食品的环境日益复杂化,而传统的农业经济研究、食品产业研究、食品需求研究等更注重某一阶段的研究,缺乏对整体的认识和基于整体目标下的对策研究,而食品系统理论把这些研究贯穿了起来,为研究围绕食品供需的整体环境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研究的框架。

(二) 侧重于“动态”变化的研究

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学对产业内部结构的“静态”分析,食品系统理论更侧重于对“动态”变化的研究。通过分析食品系统的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可揭示未来围绕食品和农业的变化趋势和问题所在,为产业界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前瞻性的参考依据。

(三)注重构成主体间关系的分析

注重主体间关系的分析是食品系统理论的独特之处。由于食品系统是由多个独立的主体构成,其结构具有不稳定性。为实现食品系统的整体目标,需要各主体的协调与合作,因此关注主体间关系的变化,对预测食品系统的结构变化和绩效意义重大。

(四)把消费者纳入研究的视野

农业经济研究往往习惯于关注农业和农民的福利问题,而忽视了消费者的存在和重要性。而食品系统理论把消费者纳入研究的视野,认为消费需求才是驱动整个系统运转的原动力,消费者福利是食品系统为之服务的目标之一(高桥2002,生源寺2002)。食品系统理论不只关注农民的利益,而是把实现包括农民和消费者利益在内的各主体的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作为评价食品系统成果的一个重要依据(鈴木2001,生源寺2002)。

(五)多学科交叉研究

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技术进步的加速等使“农业—食品”问题不再只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需要借助管理学、营销学、社会学,甚至是食品工程学、营养学领域的专家与学者的知识,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更加科学地将日益复杂化的现代农业与食品问题纳入一种整体的系统进行研究,从而对一国或地区的食品问题分析提供了更为合理和全面的研究方法。

(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产官学合作

食品系统研究强调产(生产者、企业)、官(政府、行政或事业机构)、学(大学、研究机构)的三位一体合作。日本食品系统学会从成立之初便吸纳了产业界的参与,如农业合作组织、企业、消费者组织和政府部门,实现了信息的直接对接,对产业界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共同探讨,研究成果可直接反馈到产业界和政府,对其企业决策和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五、国外食品系统研究对我国的借鉴

食品系统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部门,包括农、牧、渔等第一产业;食品加工/制造和为其提供装备的第二产业;食品流通和消费涉及的储运、商业和餐饮业等第三产业。还包括保证其正常运行的相关行政法规和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稳步增长,已经基本解决了全体国民的温饱和营养问题,并且向着生产多元化、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食品工业多年来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9.4GYQMbai,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超过2万亿,2007年达到32 425.61亿元,增加值11 306.49亿元,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餐饮业的发展更为惊人,营业收入近10年增长幅度达到400GYQMbai,2007年规模以上餐饮企业营业总额超过1.2万亿元。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十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保持9.8GYQMbai的高速增长,2007年GDP达到24.95万亿,人均1.89万元。另外据2008年公布的各省统计资料显示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的省份和直辖市已有10个(未包括香港和澳门),达到中等发达程度。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加工和服务的外部化趋势加速。按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2007年城镇居民对加工食品和餐饮服务消费支出达到食品消费支出的70GYQMbai,其中餐饮服务支出增加显著,从1997年的10.5GYQMbai增加到2007年的21GYQMbai。而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则明显下降。虽然从整体上我国的加工食品和餐饮服务消费还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对加工食品的单项消费仍较低,但根据国家《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年均产值增长预计达到15GYQMbai,产值将超过4万亿元,食品消费中加工食品的比重提高到40GYQMbai以上。

    从以上分析可见,我国的农业和食品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食品消费需求中对加工食品和餐饮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而对初级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需求则下降较快。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只关注农业而忽视食品产业其他部门对粮食(食物供给)的安全保障作用,忽视消费者需求和消费者利益。现阶段我国的食品系统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各个构成产业分属多个部门,发展规划、管理法规和食品标准由多部门制定,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严重地阻碍了食品系统整体的良性发展。

食品系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框架,指出了综合农业和食品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具有其先进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对于在我国建立以食品产业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农工商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进一步完善、充实食品系统研究的内容,科学地考察和分析一国、地区乃至世界的食品系统的变化及食品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对粮食的安全保障、不断提高国民的饮食生活水平和前瞻性的政策制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食品系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研究前景十分广阔。

注释:
① “食品系统”一词是来自于“Food System”的直接翻译,在我国最早介绍食品系统理论的著作《食品系统研究(斉藤修 安玉发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一书中也使用了“食品系统”这一说法。有人把它翻译成“食物系统”,但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食物”是指供人类和动物食用的物质,所指范围过于宽泛而且无法体现加工等高层次的活动。而“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食品工业基本术语》对食品的定义是可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物质,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不包括烟草或只作药品用的物质)。其定义范围更加符合食品系统理论的范畴,因此,本文采用“食品系统”这一用语。
② 这些研究成果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逐步以《食品系统学全集(高桥正郎监修,农林统计协会出版)》的形式在日本出版,共八卷。该全集从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工程学等方面对食品系统的理论、消费者饮食生活、食品流通、食品企业行为、加工与流通技术等与食品系统的关系,以及食品系统的结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食品系统的政策和世界食品系统间的联系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