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机构 > 职能部门
2013
30
Sep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

 

叶志华

 

众所周知,食品主要来源于农产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食品的质量安全状况,直接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作为整个食物链的起点和基础,农业生产过程不仅是食品污染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易受到污染的薄弱环节。当前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是要保证粮食安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为了获得较高产量和收益,不得不使用农药、化肥、激素、添加剂、兽药等农用化学品。如果使用不当或者滥用这些有毒有害的农用化学品,就会造成食用农产品中污染物残留超标,导致食品污染事件发生。有效控制农产品种养殖过程,从生产源头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

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体制、机制、管理等多方面原因,但基础研究工作薄弱,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科技支撑乏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目标。

一、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形势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产品供需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改变了我国粮食或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人民生活水平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产品及食品消费市场也相应地发生了显著变化,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 781元,比2000年提高了9 501元;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 761元,比2007年实际增长近8%,增幅连续4年超过6%。这几年也是农业农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这与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密切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逐年增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对优质、安全、营养的食用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并且这种趋势由原来的大中城市逐步向农村市场扩展。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  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09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以及全国人大、政协代表委员的提案中食品安全问题也是高度关注的热点。近几年,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整治,一直在投入很大的力量抓食品质量安全工作。新闻媒体对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非常关注,在宣传普及科技知识、质量安全知识,提高全民的质量安全意识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每周质量报告、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曝光,以及披露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现象,在促进质量安全方方面面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关行业协会以及一些大型的企业对质量安全问题也很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抓质量,抓安全,抓认证,抓管理体系,努力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取得了新的进展。近年来,社会公众对质量安全问题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每次食品安全事件被披露后,都会引起群情激愤,对自己周围的食品安全问题表示担心。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  由农兽药残留问题到目前的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如违法添加问题、瘦肉精的问题,老问题没有解决,又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近年来发生的“瘦肉精”中毒事件、农药残留超标事件等,仍然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2006年发生的“红心鸭蛋事件”、“多宝鱼事件”,2008年暴发的“三鹿奶粉事件”等,进一步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问题是技术进步产生的新问题,如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四)国外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越来越严  主要表现在设限种类越来越多,指标越来越严。以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为例,该制度覆盖了所有农业化学品和食品,有“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遵从“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无“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遵从0.01 mg/kg的“一律标准”。其中,已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指标达54 785条,涉及的农业化学品795种,涉及的食品种类256种。因此,“肯定列表制度”比现行制度覆盖面更广,要求更严。近年来,WTO涉农通报量呈上升趋势,比例越来越高。2007年,WTO各成员共发出1 165SPS通报,其中涉农SPS通报高达970件。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发展的方向和任务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农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发展农业的目标来看,过去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保障粮食安全,或者说保障市场供给的目标,现在既要保障数量安全又必须保证消费安全,由“数量安全”转向“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从任务来讲,我们既要为13亿多人的温饱提供足够的食物,足够的农副产品,又要保证在充足供应基础上产品的消费安全。农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变化与延伸,无疑对农业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农业生产的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当前农业科技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新的严峻挑战。围绕当前突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重点解决的科技问题,我认为有以下3个方面:

(一)如何科学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  1)需要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包括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科学的安全限量指标。风险评估是制定标准、限量指标的依据,也是处理贸易争端、监管市场的依据。此外,标准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制定标准时,必须要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2)需要有快速精准的检测技术。从政府角度,需要快速、低成本的筛选检测技术,对生产和流通全过程进行日常监管和随时抽样检测,对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及时作出判断。从消费者角度,需要大众化便携式的仪器或设备,为普通消费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检测服务。此外,行政复议和专业复查,也需要实验室确证检测技术。

(二)用什么样的科技手段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  如何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方面的问题更多。(1)需要对产地环境进行有效治理。要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现状调查、产地环境与产品质量安全的关系、产地安全等级划分标准、污染治理机制等研究。(2)需要新型的农业投入品与使用技术。比如研制高效低毒农兽药等农用化学替代品;研究农药、化肥等高效利用技术;开展各种农业投入品对产品和环境影响的风险评估等。(3)需要种养殖过程控制技术,包括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和管理体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生产者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等。

(三)如何保障农产品安全  1)需要产品安全预警技术。需要对影响农产品的各种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需要针对各种突发事件提出应急处理方案,特别是技术对策。(2)需要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技术。需要实验室的溯源检测技术,包括各种真假鉴别技术,分析和确认产品的来源和真伪;需要一系列产品的溯源信息系统研发和推广使用。(3)需要完善的质量安全认证技术体系。需要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体系认证等各种保障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证技术支持;需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机构、人员、标准等技术支撑。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发展的制约因素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无论从机构、队伍、学科建设、自身条件等,现在都面临很多制约因素。

(一)专业机构处于初建时期  农业领域过去一直没有专业的质量安全与标准研究机构。国家层面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于2003年才正式成立了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专门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及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地方层面上,浙江、江苏、上海、重庆、云南、山东、江西等10多个省市近年来开始组建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机构。新组建的专业研究机构规模小,基础差,尚处于起步阶段。有些是在过去质检中心的基础之上正在往科研方面进行延伸或发展。

(二)研究力量分散薄弱  目前真正国家级的专业研究队伍尚未成形,科研力量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在农业部门,有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在质检部门,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在卫生部门,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他部门也有涉及,包括教育、环保、商业、外贸等,总的来说比较分散。从农业部门来讲,专业的研究队伍仍十分弱小,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由农产品质检中心的检测人员承担。

(三)学科建设处于初创阶段  2001年,我国教育部才批准在60所大专院校开设食品安全招生专业或相关的专业课程,2002年开始招生,在这个领域2006年才有第一批本科毕业生,2009年才有首批的硕士研究生毕业。200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决定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学科,并纳入九大学科群进行重点建设。200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始招收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由此可见,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学科还处于建设发展的初级阶段。

(四)科研支撑条件比较差 虽然这几年国家在加大投入,尤其是质检体系建设规划2006年启动以后,这方面得到了比较多的支持。但总的来讲,条件还是比较差。(1)科技平台建设滞后。实验设施条件还相对落后,设备配套性比较差。(2)相关配套政策比较差。主要是相关的扶持政策不配套,譬如至今没有一个质量安全和检测专业职称系列及业绩评价体系。

(五)科研项目少  科技创新都是任务带学科,需要有科研项目。尤其质量安全工作基本上都是公益性的工作,需要国家的支持。但是目前我们的科研项目还是比较少的。尽管国家已开始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在科技项目中有所安排,但重点不突出,强度也不够,与现实需求差距甚远。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发展的初步思路

(一)创新目标  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的目标,应该说包括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范围之内,但又不同于其他农业学科的创新工作。我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的目标至少有3个方面:

1.  保护公众消费安全。促进公众消费安全与身体健康是食品安全战略的一个基本目标,必须围绕消费安全和消费者的健康开展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研究。

2.  保护农产品生产者利益。积极研究和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促进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最大程度地保护农民利益。

3.  促进国际贸易。面对国外这几年针对农产品、涉农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严的技术壁垒,必须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产品及食品的安全水平。

(二)创新原则  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有3个:

1.  以科学为基础原则。强调基础研究与风险分析,依靠危害鉴别、剂量-反应特性、估计或测量暴露能力,而后判断暴露的可能频率和对健康的影响程度,根据风险分析的科学数据、科学结论来制定政策,确定对策,采取行动。

2.  全程质量控制原则。对农业种养殖及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直至餐饮消费等整个食物链进行有效控制,确保食品安全。

3.  溯源性原则。在农产品的整个流通过程中,确保其初始信息的完整和可追溯,在需要情况下可以追溯其生产源头,为建立农产品及食品的标识制度、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市场准入及产品的市场召回制度提供溯源信息。

(三)创新重点 初步考虑近期内有以下8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包括3个方面:(1)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发展战略研究。(2)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机制研究。(3)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实施工具及绩效评价研究。

2.  风险评估共性技术研究。包括农产品中重要化学污染物的剂量-反应评估关键技术研究、暴露评估方法优化与风险关键因子研究、农产品安全性风险指数(RI)研究、主要农产品中危害因素风险评估模式研究、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的研究与构建等。

3.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包括农产品残留污染物限量标准制定模式研究、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与残留限量标准研究、畜禽产品和饲料中农兽药残留消解转化行为及其限量标准研究、种植业产品产地主要污染物限量标准与安全评价分类技术研究、农产品安全与品质评价的相关标准物质(或标准样品)的研制等。

4.  产地环境控制技术研究。这也是很重要的方向,包括农产品产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技术研究,农产品产地环境调控技术研究,铅汞镉等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农作物生物有效性研究,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网络及数据库和集群数据挖掘技术研究,集约化畜禽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的潜在危害、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环境风险评价、畜禽养殖场臭气和温室气体监测及减排关键技术研究等。

5.  农业种养殖过程控制技术研究。包括研究化肥、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农用化学品安全使用技术,确定科学休药期或安全间隔期,有效控制各类有毒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限量;研究和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和“阳光畜牧业”技术,研制生物源新药剂,开发应用非化学的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替代或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发掘和创造作物新种质,筛选培育和大规模推广抗性品种、对重金属及持久性环境污染物低富集的作物品种;研究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如GAPHACCP,推广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种养殖技术。

6.  检测检验技术研究。包括现场快速筛查检测技术,有毒有害物质精确检测技术,农产品产地溯源检测技术,智能化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技术,农产品表征和特异成分等品质检测技术,检测试剂盒及设备研发等。

7.  安全预警技术系统研究。(1)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包括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贸易技术壁垒研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性贸易措施构建。(2)预警系统的构建。包括风险信息的收集与分析,风险交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技术体系等。

8.  技术和标准的集成与示范。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模型应用示范以及农产品农兽药快速检测产品应用示范等。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学习发达国家和国际上的先进经验,遵循“科学为基础”的基本原则,贯彻“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方针,积极开展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基础研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技术基础,为农产品及食品的生产安全、贸易安全和消费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

(来源:《农业质量标准》2009年第6P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