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机构 > 职能部门
2013
30
Sep
专家学者建言:如何帮助中国外贸走出下滑困境?
来源:中国证券网

    WTO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将萎缩9GYQMbai,为60年来年最大跌幅。作为中国外贸“晴雨表”之一的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出口总成交额较上届下降39.06GYQMbai,几乎回落到2003年的水平。

在4月2日结束的G20伦敦金融峰会上,20国集团领导人重申反对保护主义,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然而,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8年11月上次峰会结束以来已有17个G20成员国实施了47项限制贸易措施。

WTO总干事长拉米在一份报告中称,各种限制将缓慢扼杀国际贸易,降低旨在提高总需求、促进全球经济恢复可持续增长的政策效率,并将导致经济衰退转为社会动荡和长期萧条。 

WTO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将萎缩9GYQMbai,为60年来年最大跌幅。如此贸易“寒冬”,中国外贸亦难独善其身。作为中国外贸“晴雨表”之一的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出口总成交额较上届下降39.06GYQMbai,几乎回落到2003年的水平。

如何帮助中国外贸走出下滑困境?3月26日,《中国新闻周刊》与UL公司联合举办以此为主题的新闻中国论坛,邀请相关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共同探寻解决之道。

薄昱民:做好认证认可工作

更好服务外贸发展

在我们所面对的贸易措施或者贸易壁垒中,90GYQMbai以上是技术性贸易措施。按照WTO的定义,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是依据标准和技术法规来评价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是不是满足了特定的标准技术法规。

近几年,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越来越多,2007年是1030项,2008年为1337项。这些技术性贸易措施覆盖或者说涉及的产品主要是电子电器产品、化学化工产品、儿童玩具、机动车、食品农产品和通信相关的信息类产品。

认证认可是合格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够通过国与国之间合格评定体系的相互承认和结果的相互接受以及通过多边的方式相互承认,使得我们本土的一些检测和认证结果获得目标市场的承认。

在今年经济危机环境之下,我们主要利用认证认可制度国际化的优势,以推进认证认可的制度被国际承认为切入点,通过双边、多边合作,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和利用第三方合格评定技术的优势,在突出企业应对技术贸易措施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服务于企业需要,最终消除目标市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服务于对外贸易健康的发展。

李向阳:稳定出口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约束越来越严重,帮助外贸走出下滑困境,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随着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目前全球贸易融资的缺口已经扩大到1千亿美元,跟去年年底相比,这个缺口扩大了3倍。中国在这方面跟其他国家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政府管理者可以通过提供出口信贷促进外贸企业的顺利发展;第二,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从中长期来看,整个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储蓄消费结构都要发生变化,价格在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要注意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调整;第三,整体来说,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相比,受冲击的程度比较低,开拓这一块市场应是稳定出口的一个战略举措;第四要扩大高附加值产业投资;第五是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异地投资来拉动出口。

最后,消费品出口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向符合国际标准化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这也是走出危机之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必然措施。

    隆国强:保出口企业比保出口更现实

影响出口的困难因素在变化,2008年8月份以前主要是成本因素、政策因素,8月份以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相对升值和外贸市场短期大幅萎缩是主要原因。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目标,保出口企业比保出口更现实。

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如大浪淘沙,在这种冲击下,坏的企业自然会死,但好的企业也会死掉。所以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应该明确提出保好的出口企业。出口企业可以让它瘦下来,但是不能让它死掉。保出口企业是保未来。

保出口企业,最关键的就是两点:一是要解决出口企业的融资问题;二是要引导中国出口企业利用好我们国内的市场。 

危机的时候,我们应该着眼于长远,看到危机带来的机遇。中国企业缺什么?缺设计,缺知识产权,缺品牌,缺渠道。这一场危机毫无疑问给我们带来了重大的机遇,除了要走出去,异地投资带动出口以外,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我们的一些主要市场的企业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情况下,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取国际的品牌,获取国际市场的渠道,可能是一个难得的,也是百年一遇的机会。

梅新育:刺激经济措施宜合理适度

在当今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困境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保护出口产业而不是保护出口企业,应充分考虑刺激经济措施的成本和收益并防范负面影响,不能为了“保增长”而牺牲“调结构”,同时应借鉴经验努力在“危”中寻“机”。

根据这些指导思想,我想可供选择的具体措施包括这样一些:第一,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为中国企业创造尽可能正常的贸易环境;第二,利用机遇,为中国企业争取更好的市场规则。西方国家在繁荣时期希望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强迫发展中国家接受某些规则,在这种危机时期,他们自己的行动显现出这些规则的荒谬之处,我想这也是为中国企业争取更好规则的时候。争取规则的竞争是最高层次的竞争;第三,适度运用财税政策,加大出口退税的力度;第四,产业升级;第五,出口转内销。

除此之外,帮助中国出口企业和出口产业更充分地利用认证工具确实也非常必要。

桑百川:稳定外商投资

缓解外贸深度衰退

中国外贸的下滑已经不可避免,防止深度衰退可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只有稳定外商投资,才能够真正地缓解外贸深度衰退。

外商投资企业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体。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占到全国出口比重的55.3GYQMbai,这还是最低的一年。

近年来,学术界和新闻媒体一直在说,中国的外商投资带来的加工贸易附加值低,应该调整,要追求自主创新,要加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等等。但必须正视中国作为二元性结构的现实,既有产业上的二元结构,也有区域上的二元结构。

我们和很多的东亚国家是不同的:东亚国家通过发展加工贸易走出口导向型的战略,最终陷入了困局,不得不做出战略性的调整;中国区域上的二元结构表明,即便沿海遇到了挑战,但是内地有广大的回旋余地,内地仍然有很多发展加工贸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条件。我认为中国的比较优势还可以再利用至少15年。

我认为加工贸易主体外商投资企业在沿海地区,发展遇到了困难的时候,与其转移到国外其他地区,不如向内地转移。

赖伦辉:主动应对 化“危”为“机”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认识到进行产品认证的重要性。

UL是世界领先的产品检测认证机构,但我们又不仅仅是一家认证服务机构,而是中国企业的合作伙伴,长期以来与中国的外向型企业保持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在出口下滑的形势之下,我们认为,中国的出口企业应该从自身出发,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在产品品质上求新求变,实现技术升级,从而化“危”为“机”。

作为一家认证机构,我们可以在五方面协助中国出口企业:第一,帮助企业更好地通过品质和体系的认证,这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减少浪费,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还可以增强外国客户对企业产品的信心;第二,提升企业员工的技术能力,UL拥有115年的历史,我们掌握了确保产品品质和安全的一些重要技术,希望可以与中国的企业共享这些技术。过去几年,UL平均每年为中国企业提供200多场培训,共计约3万名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受益;第三,促进中国大陆和美国的相关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的沟通;第四,帮助客户取得全球不同国家与地区的认证,提供“一站式”服务;最后,提升本土化的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