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农业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的规则的活动。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即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它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它融先进的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使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是实现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基础是农业标准体系、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建设。三大体系中,标准体系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农业生产经营才有章可循、有标可依;质量监测体系是保障,它为有效监督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则是评价农产品状况、监督农业标准化进程、促进品牌、名牌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体系。三大基础体系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互为作用,缺一不可。农业标准化工程的核心工作是标准的实施与推广,是标准化基地的建设与蔓延,由点及面,逐步推进,最终实现生产的基地化和基地的标准化。同时,这项工程的实施还必须有完善的农业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较高的产业化组织程度和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作保障。
二、 为什么要推行农业标准化
改革开放以来,荣成农业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农产品短缺问题已经解决,实现了供求平衡、丰年有余,农业整体素质和农产品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但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质量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表现在:一是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优质率低,专用品种少;二是卫生安全状况较差,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问题比较突出;三是加工处理能力不强,包装、贮藏、保鲜手段落后,加工品档次不高,加工增值率低;四是是有注册商标的品牌少,覆盖率低。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长时期以来农业生产只注重追求单产和总产,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生产与经营观念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多数农民仍沿袭传统的种养方式,生产过程粗放、随意,集约化程度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没有标准和规范。这些问题如不尽快加以解决,必将制约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我市农业的声誉和在国内外市场的地位。因此,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具体来说,其必要性、紧迫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市场供求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国内形势看,近年来,农业质量、农业标准化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五届三中、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目前,农业部已在全国实施“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着手建立和实行全国性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北京已经实施以“肉菜放心工程”为主体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上海、天津、南京、深圳等城市都开始了不同形式的市场准入试点工作;全国其他省市也都采取措施,在鼓励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同时,实行农产品市场检验和准入制度,以全面治理“餐桌污染”,确保食品安全。所有这些都说明,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大气侯在全国已经形成。从国际市场看,我们的农产品因质量问题而被拒之门外的事例已屡见不鲜。加入WTO以后,“技术壁垒”已成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付我国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手段。因此,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不尽快提高农产品质量,我们不仅不能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而且可能失去已经占有的市场。
第二,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业标准化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贯穿于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制定、实施农业标准,可以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成果,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素质的整体提高,这本身就为提高农业效益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农业标准化将全面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内在和外观质量,促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一大批产品还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驰名中外的名牌或品牌。在目前的形势下,农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在国内外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只有靠质量过得硬、叫得响的名牌。同样,创不出名牌和品牌,没有名牌效应,农民收入也很难有大的增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抓住了农业标准化,就是抓住了市场,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也就有了保障。
第三,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关心和重视,对农产品消费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的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问题比较突出,有些生产者无视国家法律法规、 继续生产和使用明令禁止的剧毒、高残留农药、化肥。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而且破坏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用肥和规范生产管理的自觉性,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因此,推行农业标准化的意义还不只在于提高农产品质量,还必须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来认识,它是一项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社会公益事业。
第四,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战略举措。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全面提高农业素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就是推广农业新技术的过程,就是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的过程,是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的过程。同时实施农业标准化还可以改变各级政府指导农业的工作方法,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一条推广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生产的新路子。推行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生产方式的改革,也是工作方法的创新。
三、推行农业标准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
推行农业标准化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能力为核心,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菜篮子”产品为突破口,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监控,全面推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加快推进农业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
近期目标是,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开展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建立一批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基地,主要农产品基本依照标准生产、加工、贮存、销售,质量和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培植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名牌农产品。具体来讲,一是要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层次、全方位、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多环节的科学、配套、统一的标准体系;二是建立起以市级农业检测机构和基地、市场、企业的检测室(站、点)为基础的覆盖农业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等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测体系;三是建立起科学的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四是按照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求,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建设一批具备辐射带动功能的标准化示范基地;五是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名牌农产品;六是建立起农产品监督检测制度;七是通过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物流中心,专营市场、专卖店和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无公害专营区、在超市建立专营柜等形式,大力发展农产品配送等产销直挂形式,逐步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市场准入制度。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市场导向原则。坚持政府指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政府在推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政策引导和基础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利用好WTO“绿箱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但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体是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要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
二是突出重点的原则。当前推行农业标准化,要坚持从“放心农产品”生产抓起,逐步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农产品抓起,如菜、果、茶、肉、蛋、奶以及水产品等,向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发展;从重点基地抓起,搞好示范带动,逐步向面上推广,最终实现生产的基地化和基地的标准化。
三是农民增收、消费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