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农业标准化
现代农业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在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发育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与经营,给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新型产业形式。
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农业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又造成制约。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加快建立现代农业,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及资源的利用率,保证社会的良性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既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也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国际经验看,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必由之路。
农业标准化是根据市场需求,以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为最高目的,按照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原则,对农业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化运作、标准化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并尽力减少农业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管理行为。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并加以实施,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和农业整体效益的过程,是工业理念下的一种生产方式。可以说,实施农业标准化,实质上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场革命,是关系到我国农业能否生存、能否发展的关键措施。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完整的食品安全、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农产品基本上都实现了标准化。
二、加快农业标准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从现代农业的内涵及有关农业标准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从前提看,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科学化体现在科学技术成为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分水岭,技术的现代化成为实现现代农业的基本动力和核心标志,甚至在生产和销售阶段,现代化、高科技的手段也引入农业产业化中,以期能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集约化体现在农村互助经济组织形式逐步拓宽,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良种和生物工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产业化指在科技进步、产业分化和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传统农业产业不断分化和综合,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相互依赖性增强,在组织上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均分”的利益共同体。
从现代农业的特征可以看出,建立现代农业其首要前提就是实行农业标准化,它是促进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是建立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只有推行农业标准化,才能科学进行产业布局,合理使用农业资源,才能有效节约和保护耕地、水资源、能源,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推行农业标准化,才能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们所建立的农业才能称之为现代农业。目前发达国家采取增加检疫项目、提高标准等措施来提高农产品准入门槛,如日本的肯定列表、欧盟的weee和rohs指令等,使我国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到影响,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而且从2006年5月起,日本又正式施行《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最终草案》,明确设定了进口食品、农产品中可能出现的734种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近5万个暂定标准,大幅抬高了进口农产品、食品的准入门槛;欧盟关于食品污染物最高限量的新法规(EC81/2006号条例)也已于2007年3月1日起正式生效,对各类进口食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国外竞争对手凭借经济、技术上的优势,制定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同时,我们自己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卫生安全也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与国际市场要求存在明显差距。这些问题说到底都与农业标准化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农业标准化去规范,我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没有保证。失去的将不仅是国际市场,还将继续危及本国人民的食物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建立现代农业必须首先从实行农业标准化做起。
2.从过程看,农业标准化是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源动力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农业,而农业标准化把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技术整合在一起,用现代工业理念来谋划和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标准来规范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农业标准化既源于农业科技创新,又是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推行农业标准化,按标准化组织农业生产,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规范为农民便于接受、易于掌握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并通过规范操作和严格监督,能大幅度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推行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就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普及过程,就是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型、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也就是现代农业建立的过程。
而且,建立现代农业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必须在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下才能实现。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贸易就要按照WTO有关规则和协议,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标准作为质量检验或纠纷仲裁的技术依据。也就是说,标准化是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我国农业要想走向世界,首先要按国际通行规则和质量标准组织农业生产,否则就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条件,我国建立现代农业的宏伟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实施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助力。
3.从结果看,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从目前世界农业的发展情况看,标准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标志。通观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高度现代化的农业,无不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从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到产中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再到产后的分级、加工、包装、储运、质量检测等,都有一整套严格的标准规范,甚至于农民在种植某种作物时,用什么品种、何时下种、何时施肥、施多少肥、何时采摘、收获物按何种规格和标准进行分级、分类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有数据显示,目前,仅在农药残留限量指标上,国际食品法典(CAC)有2572项,欧盟有22289项,美国有8669项,日本有9052项,并且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办法日益向工业品靠拢,诸如产品追溯制度、召回制度等开始普遍应用于农产品质量管理。
而且,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农业国际化的趋势会日益增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农业技术交流也会越来越频繁。农业标准的国际化,将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建立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要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农业生产管理也要标准化,还要求农业市场规范、农村经济信息建设也要标准化。提高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提高一个国家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是使农业尽快融入市场体系的需要,农业标准化程度的高低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
三、加快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一,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夯实农业标准化的基础。这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标准化。农业标准化建设在我国起步虽晚,但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取得明显成效。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且计划到2010年我国要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适用、国际接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与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相比,目前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行农业标准化,要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有关国际标准,进一步制定出从生产环境、生活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等环节的一系列标准,使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全程标准指标体系,使生产经营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提高我国农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实现农产品从“田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标准化的理念将会越来越深入人心,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创新运作机制,加快农业标准化的进程。农业标准化是一个新生事物,要把农业标准真正落到实处,让农民切实尝到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甜头,同时又要防止因一哄而上、操作不当,引起挫伤农民实行农业标准化积极性的事情发生,应本着先试验示范引导、通过示范带动再普及推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自觉地参与到农业标准化的实践中。要进一步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广泛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要进一步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体系,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引导农民合理施肥、科学用药。在示范中积极探索“政府推动、多部门联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社会参与”的农业标准化运行机制,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将政府部门、科技单位、基地农户、社会力量等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第三,加强监督体系建设,确保农业标准化的健康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保障食品安全,必须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首先,要成立相应机构,一方面,积极组织好优质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认证体系建设行动按照农业部“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工作,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积极组织好各类名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使更多的农产品进入由国家和省认证的名牌农产品范围。同时,要抓好已经认证名牌产品的跟踪质量管理,以保证名牌产品的信誉和权益。另一方面,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市场准入、质量追溯和信息发布制度,促使生产者、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其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协会)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推行产地和产品标识管理制度、采标产品专销制度等,依法实施和管理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制定的主要农副产品生产规范进行审核把关,并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再次,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努力建立健全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对各个环节进行专项监督和抽查,以确保农业标准化的健康发展。